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多元文化論與傳播研究
Multicultrualism and Masscom Research 
開課學期
109-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新聞研究所  
授課教師
張錦華 
課號
JOUR7043 
課程識別碼
342 M251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2,3,4(9:10~12:10) 
上課地點
新聞313 
備註
新聞所學生優先。
限學士班四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課程進度及教材
一.2/18導論 
1. 課程介紹,對本課程的期待,本課程之構想討論及修正;
2. 基本名詞:多元、多元文化、種族族群民族社群
二.2/25國際脈絡:加拿大、澳洲、美國
張錦華,第二章。
請找相關案例,如歐巴馬、林書豪。
三.3/4台灣五大族群脈絡(I)、基因?想像建構?家族史探源
1、林媽利(2010),〈從基因看人類的遷移:臺灣人的構成〉,《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從基因看人類的遷移》,前衛,台北市,pp.18-55
2、王甫昌 (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第一到四章。台北:群學。(本書是入門介紹,文字淺白)

放映:湯湘竹導演的「山有多高」。(自15分鐘起放,35分)及討論
四. 3/11臺灣「五」大族群(II) 族群衝突與運動
1. 王甫昌:第五章至第九章(第九章總結相關概念 )
參考:李明典的「二二八紀錄」 這兩部紀錄片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台灣在政治上對立的本外省兩大族群的深沉創痛。
五.3/18 族群意識機制,統獨族群案例
放映: 李明典的「二二八紀錄」;分享家族史,
1. 李美枝、李怡青(2003)。〈我群與他群的分化:從生物層次到人的層次〉,《本土心理學研究-族群認同與群際關係》,20:3-38。(本篇論文說明族群認同的建構,呼應建構理論)
2. 黃?莉(2007).〈M型政黨 vs. 鐘型意識──台灣國族認同之意識型態及其心理基礎〉。《中華心理學刊》,49(4),451-470。(TSSCI) (台灣當前族群意識內涵)
設計一個小問卷,測試你週圍親友的族群意識(10位左右)
參考:李美枝(2003) 。〈台灣地區族群與國族認同的顯性與隱性意識〉,《本土心理學研究-族群認同與群際關係》,pp. 39-73. (討論顯性隱性之族群意識)
六. 3/25 多元文化理論脈絡:Critical multiculturalism:
1.Kincheloe, J. L. & S. R. Streinberg. “Introduction: What is Multiculturalism,” in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
2、張錦華(2003)。〈從多元文化觀點檢視新聞採寫教科書-以原住民族群相關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76:129-154。
參考:黃驛淵(2008)。《當「Ta’ay」遇上「記者」— 從多元文化觀點探討「paSta’ay」觀光化及其報導》,第六章,臺大新聞所碩士論文。

請討論你觀察的族群﹣回報觀察族群參與NGO團體,一頁報告。
七、 4/1 批判理論與Young: 五種壓迫理論:
1.Young, I. M. (1990)。Five faces of oppression.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New Jersey: Princeton. Pp. 39-65.
2、蔡友月,2007。〈遷移、挫折與現代性:蘭嶼達悟人精神失序受苦的社會根源〉,《臺灣社會學》,no. 13, pp. 1~69.
族群觀察報告(續)
八、4/8 自由主義與多元文化論:
1. 林火旺, 1998. “公民身份: 認同與差異. “, 多元主義,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Pp. 379-409. (主要討論Young & Taylor, Kymlicka 的質疑) 
演講:林火旺教授 (台大哲學系),10:20-12:10
《曠野的聲音》:讀書報告分享
九、4/15 伊斯蘭/Said 及後殖民主義
1. 《遮蔽的伊斯蘭》,閰紀宇譯,台北:立緒,2002。新聞中的伊斯蘭教:伊斯蘭教與西方,pp. 3~41、pp.235~251。
伊斯蘭案例與文化的衝突?(建議討論:2006年漫畫事件;龍應台基金會論壇)
參考:宋國誠 , 2003,《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伊德》,台北市,擎松圖書。Pp.1-148 , pp. 282-439。
十.4/22性別/女性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
1. Okin, Susan Moller, 1999. Is Multiculturalism Bad for Women? Pp. 8-24. 回應:Kymlicka, Will. 1999, “Liberal complacencies”, pp. 31-4. Honig, Bonnie, “My culture made me do it”. Pp. 35-40
2. 黃淑玲(2000)。變調的"Ngasal":婚姻、家庭、性行業與四個泰雅聚落婦女1960-1998。《台灣社會學研究》4:97-144。
建議討論如:普世價值(如:性別平等自主)與文化價值的選擇?女權運動的策 

課程目標
弱勢與強勢族群的劃界論述是社會運作的基本機制之一,也是我們自我認同形塑過程中的軌跡。然而,這也是許多不正義、不文明、甚至殘酷迫害的軌跡!多元文化論涵蓋了族群、性別、階層等權力運作的議題,藉由學術研究與解構批判,希望能鬆動內在及外在世界中僵化的權力結構或意識形態。這是自我的小革命,也是學院化的社會運動實踐;當然,也希望延伸至社會抗爭及改革。一方面拆解歷史中的「自然而然」,或「理所當然」,另一方面則是展開另一種個人生命的可能探索。
同時,做為新聞研究所的課程,我們也特別重視探討如何將多元文化理念所強調的對弱勢/他者的理解和尊重,落實於對人權的尊重和新聞報導的實踐。
本課程同時強調歷史脈絡、理論、參與、分析,課程內容有相當分量的理論探討,也有相當分量的案例研究(並擬規劃一些field trips或演講)。歷史脈絡包括加拿大、美國和澳洲的多元文化發展脈絡,當然,也包括我國的多元文化社會歷程。理論方面則是討論多元文化論的內涵、與其他理論的關連,如自由主義、後殖民主義、批判理論、文化研究、(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等等。參與指的是案例閱讀、影像觀賞或NGO參與(可能視需要安排field trip,並邀請族群朋友現身說法),主要是希望大家親身了解弱勢族群,他她們的文化價值、受害經驗、與增權策略。同時,基於理論和案例的討論,我們希望大家能落實在新聞傳播案例的分析和研究。
必須說明的是,本課程為研究所課程,包含進階的理論分析研究,同學如能具有部份相關的理論背景如:女性主義、批判理論、文化研究、自由主義、後現代主義等當然最好。如果理論背景十分不足怎麼辦?那?!@︿︿,天無絕人之路、有志者事竟成、勤能補拙,歡迎隨時提問,我們共同努力! 
課程要求
上課是師生之間互相的責任和期許,研究所的師生關係是亦師亦友;多元文化課程的師生關係更可能是志同道合的人生益友;我個人會把各位看做是「今生續緣」、有志一同的好朋友;所以,請勿遲到、早退;請關手機;不能到課,或有任何上課困難時,請務必提早告知,以免我們彼此掛心!(遲到10分鐘,開始登記)
1.課程口頭報告(請聚焦在某一族群議題的相關研究,請找相關影片記錄片,需準備書面大綱發給師生,但不需書面報告)佔20%;
2.教材閱讀「備忘筆記memo」 (需按每週進度完成指定文獻閱讀,上課前一天晚上9:00上傳Memo, 不可遲交,原則上2頁以內。缺交一次扣兩分,需至少繳交12次,並依表現酌加減分數。作業前面要標示週次、日期、主題、姓名,下一行請標示教材書目(請按書目格式),作業內容包括:摘要(教材之問題意識、論證主軸、你的心得及問題,請儘量提出具有問意識的問題,而不是泛泛的問題);請前一天晚上9:00以前將問題PO上協作平臺,並請在上課前閱讀其他同學的問題,課堂中可以互相討論。若有引註,請依據書目規定)30﹪
3.課程出席、參與及討論 10%; 
4.期末專題報告一篇 40% (含期末口頭報告,主題應針對你的研究團體);
5.媒體批評投稿一篇:通常600 字左右,加分之用嘍(+5%)。

期末報告相關規定
1.主題:需依據本課程授課範圍內的理論,案例則需為你選定的觀察參與團體(請於四月底前交書面大綱,歡迎與我討論);
2.規模:以可發表之型式為目標,約為一萬字以內.參照學術論文發表格式。
3.格式:原則上建議採取案例討論,請依序說明研究背景(問題意識)、文獻評述、案例分析、討論與結論等,請注意註解之格式(建議參考《新聞學研究》,或《中華傳播學刊》論文格式,見中華傳播學會網站。)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1、Marlo Morgan, 《曠野的聲音》,李永平譯, (一連三十一週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已譯為二十六國語言) 智庫,1994。
2、王甫昌, 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3、夏曉鵑 (2002).《流離尋岸》,台灣社會季刊出版。
4、張錦華,( 寫作中檔案)。 《多元文化新聞學﹣以原住民族為例》(暫訂)。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